1950年4月11日,美国空军发生了一起震惊军界的重大事故。当天上午9时30分许,一架编号为44-61999的B-29\"超级空中堡垒\"战略轰炸机从新墨西哥州嘉德兰空军基地起飞执行例行训练任务。这架载有13名机组人员的庞然大物在升空仅3分钟后,就在基地附近的曼扎诺山脉坠毁,机上人员全部遇难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架飞机还携带了一枚MK3型核弹,这是继1948年之后美军发生的第二起\"断箭\"事故(核武器意外事故),也是首起涉及B-29轰炸机的核事故。
这架银灰色的B-29轰炸机起飞时装载了一枚重达4.5吨的MK3型核弹,这是美军在长崎投下的\"胖子\"原子弹的改进型号,其TNT当量约为2万吨。虽然核弹内部装有高爆炸药和铀-235裂变材料,但由于缺少关键的引爆装置,并不具备引发核爆的能力。飞机升空后不久,机组人员就发现情况异常——升降舵控制系统突然失灵,同时左侧两台普惠R-3350发动机相继起火,浓烟从引擎舱不断涌出。飞行员罗伯特·莱斯利上尉立即向塔台报告险情,试图操纵这架重达60吨的钢铁巨鸟返航。然而祸不单行,起落架系统也出现故障无法收起,巨大的阻力使飞机难以维持高度。在绝望的挣扎中,飞机以近400公里的时速撞向海拔3000多米的曼扎诺山脊,瞬间化为一团火球。
剧烈的撞击引爆了核弹中的常规炸药,产生了直径近百米的橙红色火球,爆炸声在数十公里外都清晰可闻。随后一朵高达5500米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,在湛蓝的天空中显得格外刺眼。虽然铀-235材料因未达到临界质量而未发生核爆,但高温高压仍将放射性物质抛洒在方圆2.6平方公里的山区。事后检测显示,事故区域的土壤铀含量超标数百倍,一些植物样本甚至检测到致命的α射线。更令人揪心的是,由于山区地形复杂且通讯中断,救援队伍花了近6小时才抵达现场。首批到达的士兵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暴露在辐射环境中,事后多人出现白细胞异常等辐射病症状。
展开剩余45%美国空军迅速组建了由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专家领衔的调查组。经过现场勘查,专家们在扭曲的机身残骸中找到了关键的飞行数据记录仪。分析显示,升降舵液压系统的一处密封圈老化破裂,导致控制系统完全失效。而发动机起火则是由于维护时未按规定更换磨损的燃油管路所致。调查组花费三周时间才完成放射性物质的回收工作,仅铀核心就装满了12个铅封容器。所有遇难者遗体都因高度碳化而难以辨认,最终只能通过牙齿记录确认身份。
这起事故给美军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。13名遇难者中有10人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,包括3名曾参与东京大空袭的王牌飞行员。经济损失更为惊人:一架B-29价值63万美元(相当于现在800万美元),MK3核弹造价超过7万美元,这还不包括后续的环境治理费用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当地报纸仅用豆腐块大小的版面报道了这起\"普通坠机事故\",对核污染只字未提。直到30年后,随着《信息自由法》的实施,这起被尘封的核危机才逐渐浮出水面。
作为二战传奇的B-29轰炸机,其设计在当时堪称奇迹:全增压舱室、遥控炮塔、最大载弹量9吨,航程可达9000公里。正是这款战机在1945年8月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了改变战争进程的原子弹。但这次事故也暴露出早期核武器管理的混乱——MK3核弹的安全锁竟是用普通挂锁代替,运输时连基本的防撞措施都没有。这次血的教训直接促使美军建立了更严格的\"核武器事故应急计划\",并为后来的核安全标准奠定了基础。如今在事故现场,一块刻有13颗星星的花岗岩纪念碑静静矗立,向世人诉说着这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